一、医路缘起:为壮医寻根的开拓者
1937 年出生的壮族医者黄瑾明,与壮医的羁绊始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。上世纪 80 年代初,身为广西中医学会秘书长的他,屡屡在学术会议上因壮医缺乏系统记载而无言以对 —— 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医学,可追溯至 5 万年前的柳江人时期,却因无通行文字,只能在民间口耳相传。“上对不起祖先,下对不起子孙” 的愧疚,让他毅然投身壮医的抢救性发掘工作。
1982 年,他与班秀文、黄汉儒三位大师组建壮医药研究室,开启了艰难的求索之路。没有文献就从《岭外代答》等古籍中爬梳零星记载,没有传承就走遍广西各县市寻访民间壮医,用笔记下 “一根针、几根线” 的治病绝技。这份执着在 1985 年结出硕果:他主持创立全国首个壮医医疗机构 —— 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,将散落乡野的壮医正式引入大型医院体系。

国医大师黄瑾明
二、临床攻坚:从米粉店到 “金字招牌”
初创的壮医门诊部面临 “无经费、无人员、无场地” 的困境,黄瑾明将学校门口的 “知青米粉店” 改造为诊室,拉来名医义务坐诊,用 “以师带徒” 培养人才。转机出现在 1985 年南宁红眼病疫情中,他运用同学家族祖传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,让患者如 “眼睛洗澡” 般快速痊愈,125 例临床验证的论文更让门诊声名鹊起,日接诊量从数人飙升至三五百人。
六十载临床生涯中,这样的奇迹不断上演:64 岁肺部占位患者经三个月综合治疗后病灶消失,58 岁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经莲花针拔罐疗法重获安眠,脑梗死患者在壮医调理下显著康复。他独创的 “天阴阳针法” 以无痛进针、温热通络的特点闻名,结合壮医药线点灸、莲花针拔罐逐瘀三大技术,形成了针对痛症、虚证及疑难杂症的特色诊疗体系,被患者誉为 “妙手回春” 的良方。
三、理论建树:为壮医立典的奠基者
“民间技法要站得住脚,必须过科学关。” 这是黄瑾明坚守的信条。他专程赴柳州回访验证药线点灸疗效,1995 年主持完成壮医领域首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,从西周壮族金属针具中找寻历史依据,耗时多年出版《中国壮医针灸学》,首次构建壮医针灸理论体系。
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他创立的 “三道两路” 辨证体系。这一理论将人体 “谷道、水道、气道” 与 “龙路、火路” 视为生命核心,提出调气、解毒、补虚、祛瘀 “四大治则”,如同张仲景六经辨证般为壮医搭建起完整诊疗框架。截至 2023 年,他主编 18 部专著,发表 25 篇论文,两项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,用学术严谨性为民族医药正名。

国医大师黄瑾明
四、薪火相传:让壮医走向世界
“壮医的生命力在传承。” 黄瑾明的传承版图早已超越广西:1985 年将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》纳入高校课程,1988 年制作双语教学录像片向全球发行,三十年间开办 30 多期培训班培育 1.5 万名学员。如今,全国 20 余个传承工作站、6 个示范门诊、“壮医瑾明班” 上百名学子,以及 50 多家基层医院的 1500 多名人才,共同延续着他的学术生命。
这位 88 岁的老者至今仍每周出诊、带教弟子、修改书稿,足迹遍布义诊现场。他的医术已远播东南亚,更曾出访美、英等国讲学,让壮医从米粉店走向国际舞台。2022 年当选国医大师、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,2019 年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,诸多荣誉背后,是他 “治病是造福人类,哪会累” 的赤诚初心。
五、大医风骨:仁爱精诚的践行者
“无论黄皮肤还是金发碧眼,病患都应一视同仁。” 黄瑾明始终以仁心待患:为减轻患者负担,用经验代替昂贵检查;为精进医术,亲自试针感受针感;85 岁高龄仍为疫情解封后赶来的患者亲诊方案。这种 “仁爱精进、德技双馨” 的风范,让他先后获得 “中国好医生”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 等称号,被广西中医药大学誉为 “壮医临床第一人”。
从民间技法的发掘者到学科体系的构建者,从临床一线的医者到桃李满天下的师者,黄瑾明用一甲子光阴证明:民族医药的火种,终将在坚守与创新中越烧越旺。